雾霾因其显而易见而备受关注。其实,水问题比霾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更复杂、影响更大、更难以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曾形象比喻和深入阐释“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毋庸置疑,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大背景下,道法自然保护水源地是解决水问题的必由之路。 保护水源地,需要大量的而且是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钱从哪儿来?怎样才能保证资金不断流?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日前,北京林学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美国森林趋势(Forest Trends)和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联合主办饮用水源地保护基金研讨会,共同探讨水源地保护基金机制,希望找到一条水源地生态补偿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道法自然保护水源地——在生态保护大背景下解决水问题的必由之路 解决水问题的途径有灰色基础设施建设,如水利用效率提高措施、调水、海水脱盐等;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如湿地、森林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等。据美国森林趋势的专家马克·凯瑟尔介绍,他们在秘鲁开展水源地保护的实践证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益比灰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益更高,他说:“绿色基础设施能像海绵一样,把雨季多余的水转化成关键的旱季水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代表处代表朱春全说,以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应对全球挑战,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3年到2016年的优先项目战略。 朱春全说:“针对水安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全球重大挑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及其合作伙伴在尊重与公平利用的基础上,倡导以自然为本的原则,探索总结了独特并很有效的解决方案,而且在中国北京的密云和广东龙门的嘉泉两个试点流域,开展了以自然为基础的示范项目,已显示出明显的成效。” 据北京林学会副秘书长秦永胜介绍,为了解决北京的饮用水源地保护问题,北京林学会联合美国森林趋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于2013年5月16日“第十八次卡通巴会议”召开期间,在中国北京发起成立了大都市饮用水源地保护伙伴关系。大都市饮用水源地保护伙伴关系是一个致力于解决大都市水源地保护问题的合作交流网络,是一个合作方式灵活多样、多学科结合、多方参与、平等开放的平台,希望不断推进密云水库水源地保护项目,扩大伙伴关系影响;邀请国内外城市加入,使网络持续扩展;在已有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都市水源地保护技术指南》;示范推广这一《指南》,开拓项目资源渠道。 钱从哪来——水源地保护基金探索长效机制 在大都市饮用水源地保护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北京林学会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合作伙伴提出建立北京饮用水源地保护基金的设想。这次研究会的焦点就是探讨水源地保护基金的可行性和策略。 让大家没想到的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周晋峰在当天的研讨会上语出惊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申请加入大都市水源地保护伙伴关系和北京饮用水源地保护基金,并将向基金捐资10万元。北京饮用水源地保护基金尚未启动,便募集到“第一桶金”,这更加激发了大家的热情,让人们信心大增。 作为一个人口超过2000万的世界特大型都市,北京的水资源安全受到人们日益关注,而目前北京唯一的地表饮用水源地——密云水库,能否持续为城市提供充足清洁饮用水源,就显得格外重要。近年来,北京市政府为保障首都饮用水安全,大力推动京冀跨地区生态补偿,先后实施了“稻改旱”、京冀水源涵养林工程等多个补偿项目,有力地保护了密云水库饮用水源地。但是,目前密云水库仍面临着来水逐年下降、水质污染和上游社区贫困等诸多问题。因此,在突破传统思维,打破学科和部门藩篱的基础上,完善现有生态补偿机制,量化补偿效益,提高补偿资金使用效率,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加入,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而本次会议研讨的话题——水源地保护基金,正是其中的一条重要途径。 |
Copyright © 2020 Powered by 重庆中标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网站地图 ( 渝ICP备19015213号-1 )
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华润大厦34层 在地图中查看 服务热线:023-68655099 13908389228